时间 2024-02-02
栏目

国内

阅读

1832

涉足白山黑水,踏寻非遗脉络

作者 许湘婷 李艾骏

为深入了解满族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,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、大连理工大学-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“石榴花开,籽籽同心“寒假实践团的15名同学,响应大学生“返家乡·服务家乡”的号召,1月13日前往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,深入政府、学校、基层,针对满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、采访、调研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、推进东北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非遗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与典型代表。广大乡村是我国非遗的主要孕育之地。非遗涵盖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,是乡村社会群众生存技巧和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,更是乡村社会生产、生活的重要支撑。以非遗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不仅养育了人民,还记录了历史,涵养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。

图1 实践队员拜访非遗面塑传承人

为学习体验传统面塑技艺,实践团拜访了面塑非遗传承人杨雪老师。在杨老师的讲解下,实践队了解到面塑的历史由来、艺术特点以及和常见的粘土的区别,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,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,也是研究历史、考古、民俗、雕塑、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。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,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、不裂、不变形、不褪色,据杨老师所述,在外国游客参观面塑制作时,都为艺人的娴熟技艺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。要创作出一个生动传神的面塑作品,并不是易事,简单的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构思,稍微复杂一些就必须不断地学习,才能让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。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面塑技艺,杨老师一有空就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,比如《中国面塑》、《中国民间面塑技法》等等,除了面塑技法,她还会学习一些人体绘画和传统人物服饰的知识,在她手下的每个面人都有自己的特色。细如发丝、薄如蝉翼,巧妙的手法、逼真的形象,戏曲人物、卡通人物、花鸟鱼虫……在杨老师的工作室里,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,样样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,正如杨老师自己所说,能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传承下去,让兴趣成为工作,自己感到十分满足。

图2 实践队员参观马鞍山满族剪纸馆

一纸一世界,一剪一灵魂。剪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之一,是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,为了解满族剪纸的发展现状,实践队来到了北岗子村马鞍山满族剪纸馆,在于福林老师的介绍下,实践队员了解了剪纸的发展历史,欣赏了非遗传承人的作品,并现场学习了其精湛技艺。在琳琅满目的剪纸馆中,从精美的满族服饰,到大美伊通的山水风景;从疫情时的共克时艰,到喜迎亚运图;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,到乡村振兴的标语……张张色彩鲜艳的纸张,一把把锋利神奇的剪刀,剪刻出一幅幅美感鲜明的艺术作品。那是关于满族的记忆,那是关于伊通的记忆,它们终将会是一代代伊通人无法割舍的情节与追忆。它的美在于它的“本”,流淌着满族祖先的血脉;在于它的“源”,承载了世世代代的民族风情;在于它的的“ 礼”,延续了最淳朴的中华传统文化;更在于它的“情”,洋溢着伊通人随时代变化的幸福感!方寸之地,纸问经纬:纸屑飞落,云烟盈纸;巧夺天工,民风万象;纳万千气象,慧心巧出天下意;凝天地物象,神剪尽显古今情。

图3 实践队员拜访非遗油漆葫芦传承人

当千姿百态的葫芦遇上深邃温润的大漆,传递的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温度。实践团还拜访了非遗油漆技艺的传承人金国泰老师,挂墙而起的油漆画,颜色鲜艳,各具一奇,桌上摆满的油漆葫芦,绚丽多彩。制作一个油漆葫芦,有时需经过反复数十次刷漆、抛光工艺,循序渐进,色彩才会艳丽明快,光泽滋润,漆皮才会自然纯正,像是天然生成。以天然葫芦做胎,髹以天然大漆,修坯、固胎、上底漆、堆捻、反复刷漆……十余道工序全部纯手工完成,这种全靠人力精绘细磨的工艺,也使得油漆葫芦成为人们玩赏和收藏的热门之物。正如金老师向队员们介绍的,油漆工艺早在古代就有,在传承中不断创新,让葫芦的技艺再上新台阶,更上一层楼,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品,对推动民族手工技艺起到了更加深远的意义。一个油漆葫芦中包含了先辈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与技法,这些工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是宝贵的具有明显东方色彩的艺术符号,它们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。

在社会实践过程中,参与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东北地区的变化和发展,了解到了满族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,也认识到了作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并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,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,勇于承担时代与社会赋予的责任,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社会的发展,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社会的成长,为东北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